在舊房改造、空間重塑的浪潮中,室內拆除施工隊本應是助力夢想家園落地的能工巧匠,然而,現實里卻不時出現中途加價這一違背職業操守與市場誠信的“暗礁”,讓業主的改造之路布滿荊棘。
從業主懷揣對新生活空間的憧憬,與施工隊簽下合同那一刻起,便開啟了一場基于信任的合作。合同白紙黑字,清晰羅列拆除范圍、施工工藝、工期以及價格明細,宛如一份對美好未來的規劃藍圖。業主滿心期許著按部就班迎來煥然一新的空間,施工隊也應秉持契約精神,用專業與汗水兌現承諾。
但中途加價行為卻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打破這份平靜。有的施工隊在拆除進行到一半,墻面拆了一半、吊頂剛開個頭,便以“遇到難題、超乎想象的復雜結構”為由,要求追加費用。例如,聲稱原本以為普通輕質隔墻,拆時才發現內部暗藏加固鋼筋,施工難度劇增;或是借口發現隱蔽的管道老化嚴重,需要額外花費精力去處理,可這些所謂“意外”,若前期勘察細致、專業,大多本可預見。
這背后,一方面是部分施工隊專業素養匱乏。在承接項目前,未進行全面深入的現場勘查,僅憑粗略觀察或經驗判斷,草草給出報價。等到施工深入,問題暴露,便無力自行消化成本,只能轉嫁業主。另一方面,是貪婪與僥幸心理作祟。看到業主改造心切,篤定其不愿工程停滯、推倒重來,便妄圖通過加價謀取更多利益,把誠信拋諸腦后。
對于業主而言,中途加價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額外負擔,往往還伴隨著工期延誤的焦慮。原本緊湊的裝修日程被打亂,后續建材采購、工種銜接都陷入混亂,入住新家的夢想變得遙遙無期。而且在與施工隊的爭執、談判中,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心力交瘁。
從市場層面審視,這種亂象若肆意蔓延,將嚴重破壞行業生態。誠信經營的施工隊,因堅守底價、保障質量,在競爭中可能不敵那些靠低價攬客、中途加價盈利的不良隊伍,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長此以往,消費者對整個室內拆除行業喪失信心,市場活力與發展動力被削弱。
要矯治這一亂象,需多方合力。行業協會應發揮引領作用,制定嚴格細致的施工規范與報價指南,明確常見拆除場景及合理波動價格區間,供施工隊參照執行,加強對會員單位監管,對違規加價行為公開譴責、施以懲戒。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依據《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規,嚴厲查處欺詐消費者的加價行為,讓違法者付出高昂代價。施工隊自身也亟需強化職業道德建設,提升專業技能,做好前期精準勘測,以合理價格、優質服務贏得口碑,畢竟誠信才是立足市場的長久之策。只有如此,室內拆除施工方能回歸正軌,為家居改造注入安心力量,重塑行業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