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工程中,混凝土路面和混凝土地面的開槽鑿除作業屢見不鮮,其工序的合理安排直接關乎工程質量、進度與成本。究竟是先開槽,還是先鑿除?這一問題值得深入剖析。
一、先開槽的優勢盡顯
1. 精準定位與尺寸把控
- 開槽作為開篇工序,能依據設計藍圖,借助測量儀器,精準劃定開槽的起止位置、深度及寬度。以城市地下電纜敷設工程為例,開槽深度需精準控制,以避開既有地下管線,同時為電纜提供足夠的防護空間。先開槽,施工人員便可利用專業切割設備,如配備精準導軌的金剛石鋸片切割機,按照預定參數切割出規整凹槽,誤差可控制在極小范圍內,為后續鑿除提供清晰邊界,避免盲目施工造成的尺寸偏差。
- 對于有嚴格防水要求的地下室混凝土地面改造,開槽深度決定了防水層嵌入的效果。精準開槽能確保防水層與原混凝土結構緊密貼合,后續鑿除在既定范圍內進行,保障了防水體系的完整性,降低滲漏風險。
2. 結構應力有序釋放
- 混凝土路面或地面在長期使用中,內部形成復雜應力分布。開槽時,沿著預定路徑切割,相當于人為制造薄弱截面,使部分應力沿開槽方向緩慢釋放。這一過程如同為緊繃的彈簧找到舒緩出口,避免在后續鑿除時,因應力瞬間集中爆發導致混凝土崩裂、破損范圍擴大,尤其在大面積工業廠房地面改造中,有序釋放應力可減少對周邊完好地面的牽連破壞,維持場地整體穩定性。
二、先鑿除的弊端剖析
1. 破壞開槽精準度
- 若貿然先進行鑿除,混凝土表面瞬間變得粗糙不規則,原規劃的開槽位置失去清晰參照。施工人員在后續開槽時,難以憑借肉眼或簡易測量工具準確定位,極易出現開槽偏位、寬窄不一的亂象。如在市政道路拓寬工程中,需在舊路面側邊開槽增設排水管道,先鑿除路面邊緣后,再開槽時,受鑿除坑洼影響,新槽與設計排水走向偏差過大,不僅返工耗時費力,還可能影響排水坡度,造成積水隱患。
2. 效率折損與成本增加
- 先鑿除使混凝土破碎零散,這些碎塊堆積在工作面,阻礙開槽設備行進,增加設備挪移、清障頻次。以小型社區庭院地面改造為例,先鑿除后,碎混凝土渣充斥場地,開槽機械需頻繁停機清理才能作業,原本一天可完成的開槽任務,可能拖延至數天,人工成本、設備租賃成本大幅攀升,且施工進度滯后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秩序。
三、開槽鑿除協同要點
1. 工具適配與創新運用
- 開槽階段,針對不同混凝土強度與厚度,選用適配鋸片至關重要。高強度混凝土路面,采用鑲有硬質合金刀頭的鋸片,切割迅猛且耐磨;較薄地面可選用柔性好的樹脂結合劑鋸片,防崩邊。鑿除時,氣動鎬、液壓破碎錘等依工況切換,在狹窄區域,小型手持式風鎬靈活高效,開闊場地大型破碎錘大展拳腳,搭配智能操控系統,實時監測設備工況,提升作業連續性。
2. 安全防護無死角
- 施工現場,全員配備安全帽、防護眼罩、降噪耳塞、反光背心等裝備,抵御飛濺混凝土碎屑、強光、噪聲傷害。在交通要道施工,設置醒目警示標識、路障,引導車輛行人避讓;夜間作業,照明燈塔全方位覆蓋,確保光線充足,安全員巡回督查,杜絕安全死角,保障施工全程平穩有序。
混凝土路面和混凝土地面開槽鑿除,先開槽再鑿除是科學合理的工序抉擇。從前期精細規劃,到中期精準施工,再到全程嚴守安全紅線,每一環緊密相扣,方能在改造舊混凝土結構征程中,高效打造出契合新時代需求的地下管網、地面設施,鋪就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的堅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