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脈絡中,有這樣一座承載著50年時光記憶的老屋,126㎡的空間里,每一寸角落都藏著往昔的故事。它雖飽經歲月洗禮,但陳舊的格局與過時的裝修,已難以滿足當下的居住需求。然而,正是這樣的挑戰,成就了一場令人驚艷的蛻變之旅,通過輕日式風格的翻新改造,讓這座老屋重煥生機,成為無數人羨慕的溫馨家園。
當我們初次踏入這座老屋,一樓與二樓的布局雖有著清晰的生活分區,但整體氛圍卻壓抑沉悶。一樓作為主要的生活空間,昏暗的光線和過氣的裝修,讓這個原本應充滿活力的區域顯得暮氣沉沉。而二樓以休息和休閑為主,卻也因陳舊的設計,無法展現出寧靜愜意的氛圍。
從老屋的外觀開始,這場改造便拉開了序幕。原本斑駁的墻面,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臉上的皺紋,記錄著歲月的痕跡。改造團隊采用低調沉穩的灰色系進行裝飾,這不僅為老屋披上了嶄新的外衣,更象征著新生活的開始。灰色的外墻,像是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又像是在迎接未來的美好,它低調而不失質感,沉穩而富有內涵。
走進老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小庭院。這里是一樓的溫馨角落,簡單而寬敞的空間,為老人曬太陽、小朋友玩耍提供了理想場所。濃淡有致的灰色地磚,與洗石子墻面相互呼應,營造出一種低調而又充滿質感的氛圍。架高設計的木質地臺,與客廳臥榻齊平,中間以一扇可移動窗戶為界。在閑暇的午后,沏上一壺好茶,與家人在此談心,感受著微風拂面,享受著這份寧靜與美好,仿佛時光都慢了下來。
曾經的一樓客廳,格局封閉,采光和通透性不佳,空間之間的互動性也較弱。改造團隊大膽地拆除了一半隔斷,打通了客廳與庭院的連接,讓陽光毫無阻礙地灑進室內,瞬間讓整個空間變得開闊且通透。他們摒棄了傳統的成品沙發,選擇做地臺設計,搭配上舒適的坐墊,不僅節省了空間,還營造出一種獨特的休閑氛圍。客廳與庭院通過隔墻尺寸的臥榻銜接,打開窗戶,便能享受一個人安靜的午后,讓自然與生活完美融合。木紋磚取代了原本冰冷的地磚,溫潤的大地色,呼應著吊頂的木質涂裝板材,為空間增添了一份溫暖與柔和,使整個客廳充滿了家的溫度。電視墻采用率性的留白設計,簡潔不造作,卻撐起了家的質感,讓人的目光在這里得以放松,回歸生活的本真。
考慮到家中老人居住的便利性,在一樓角落利用可移動木質墻體隔出一間小臥室。這種設計不僅滿足了老人的居住需求,保障了個人隱私,還巧妙地實現了空間的互動性。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調整空間布局,讓生活更加自在舒適。
原本昏暗雜亂的一樓樓梯間,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大量運用白色提亮空間,搭配木紋地磚增加溫暖感,瞬間驅散了往日的陰霾。右側定制到頂的儲物柜,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收納能力,還節省了空間,將冰箱嵌入其中,既美觀又實用,讓樓梯間成為了一個兼具功能性與美觀性的空間。
一樓餐廳簡凈明亮,以中島臺 + 餐桌的形式,勾勒出自由且流暢的居家動線。整面墻的餐邊柜設計,開合有度,既不單調,又方便擺放家用小電器,為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餐廚雖為一體式設計,但通過天花色調進行了巧妙的功能分區,餐廳以白色天花為主,廚房則選擇了木色,讓人們在視覺上能夠一眼區分不同功能區域。廚房區域雖不大,但一體式的設計讓視覺效果非常開闊。L型櫥柜 + L型吊柜設計,為廚房提供了充足的收納空間,滿足了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玻璃磚的加入更是點睛之筆,它巧妙地引入自然光進入餐廚區域,同時又能起到一定的遮蔽作用,提高了空間的私密感,讓烹飪成為一種享受。
原本的天井位置,被改造成簡單的洗滌空間和小型花園。頭頂的玻璃材質,讓自然光得以充分引入,改善了餐廚整體的采光條件。在這里,既能滿足日常生活的洗滌需求,又能在閑暇時欣賞花園里的花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讓生活充滿了詩意。
二樓臥室依舊延續了極簡設計的理念,摒棄了不必要的堆砌,回歸到空間睡眠的本質。簡約低調的床頭設計,搭配著格柵元素設計的梳妝臺,展現出沉穩的調性以及線性美學。在這個寧靜的空間里,人們可以放下一天的疲憊,盡情享受舒適的睡眠。
而二樓的露臺,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相比一樓的庭院,這里空間更為寬敞,擁有開闊的視覺和空間體驗。不銹鋼擴張網打造的圍墻,既保證了安全,又不影響視野。各式各樣的綠植與鵝卵石相互點綴,營造出一種愜意十足的氛圍。在這里,人們可以俯瞰周圍的景色,感受著陽光與微風,無論是舉辦小型聚會,還是獨自享受寧靜的時光,都能讓人陶醉其中。
這座老屋的翻新改造,不僅僅是一次空間的重塑,更是對生活方式的重新詮釋。輕日式風格的運用,以空間為經、溫度為緯,串起了一個個溫馨的居住空間。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歷經歲月滄桑的老屋,也能在精心的改造下,重煥生機,成為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它承載著過去的回憶,又展現著未來的希望,讓人們在這座老屋里,繼續書寫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