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與建設的進程中,建筑物拆除工作既是舊貌換新顏的必要手段,也是一項充滿風險與挑戰的任務。為確保拆除工作安全、有序、環保地進行,以及保障各方合法權益,一系列嚴格的建筑物拆除規范和強制拆遷法律規定應運而生。
一、建筑物拆除規范的具體要求
法律法規遵循:拆除工作首要遵循國家及地方制定的各類相關法律法規。《建筑法》明確了建筑活動的基本準則,拆除作為建筑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必須在其框架內進行。任何違反《建筑法》的拆除行為,如未取得相應拆除許可就擅自施工,都將面臨法律的制裁。《環境保護法》則要求在拆除過程中,對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有效防控。拆除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若隨意傾倒,將對土壤、水體等造成嚴重污染,違反《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
詳盡的現場勘查與風險評估:拆除前,專業人員需對建筑物進行全方位的現場勘查。不僅要了解建筑物的結構類型、建造年代、使用材料等基本信息,還要對周邊環境進行細致觀察,包括臨近建筑物的狀況、地下管線的分布、周邊道路及交通情況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對于結構復雜、年代久遠的建筑物,拆除過程中可能存在坍塌風險;若周邊有密集的居民樓,拆除產生的噪音、粉塵等可能對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干擾。通過風險評估,提前識別潛在風險,為制定針對性的拆除方案提供依據。
科學合理的拆除方案制定:拆除方案是拆除工作的核心指導文件。在方案中,需明確拆除順序。一般遵循從上至下、由外而內、先非承重結構后承重結構的原則。對于框架結構的建筑物,先拆除填充墻,再依次拆除樓板、梁、柱,這樣能最大程度保證拆除過程中的結構穩定性。拆除方法的選擇也至關重要,根據建筑物的特點和周邊環境,可選用人工拆除、機械拆除或爆破拆除等。同時,方案中要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如為施工人員配備必要的安全防護裝備,設置警示標識,搭建安全防護設施等;還要明確環境保護措施,如采用灑水降塵、設置防塵網等方式減少粉塵污染,對拆除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和妥善處理。
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拆除過程是一個危險系數較高的作業過程,施工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正確佩戴安全帽、安全帶等防護用品。在高處作業時,要確保腳手架搭建牢固,并設置防護欄桿。對于拆除機械設備的操作,操作人員需經過專業培訓,熟悉設備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嚴禁違規操作。在拆除大型構件時,要采用合適的吊裝設備,并確保吊裝過程安全可靠。
環保的廢棄物處理:拆除后的廢棄物處理是環境保護的關鍵環節。拆除產生的建筑垃圾,如混凝土塊、磚塊、木材、金屬等,要進行分類收集。對于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如金屬、木材等,應進行回收處理,實現資源再利用;對于不可回收的廢棄物,要運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在運輸過程中,要采取密閉措施,防止廢棄物遺撒,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對于拆除過程中產生的污水,要進行妥善處理,達標后排放,避免對水體造成污染。
二、強制拆遷的法律規定
強制拆遷的前提條件: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強制拆遷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被征收人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未搬遷。這意味著征收方已經按照法定程序,對被征收人作出了合理的補償決定,但被征收人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履行搬遷義務。二是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內未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如果被征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權利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若其未在法定期限內行使這些權利,又不搬遷,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強制執行的法定程序:在強制執行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首先,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申請。人民法院在接到申請后,會對申請材料進行嚴格審查,包括補償決定的合法性、補償是否公平合理等。只有在審查通過后,法院才會裁定準予強制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執行人員要依法進行操作,確保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例如,要對被征收房屋內的物品進行妥善清點、登記和保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強制執行申請書的附具材料:強制執行申請書應附具一系列相關材料,以便法院進行審查和執行。這些材料包括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確保被征收人能夠及時、足額地獲得補償款;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為被征收人提供清晰的安置信息。此外,還需附上征收決定、補償決定等相關文件,證明征收和補償行為的合法性。
禁止非法拆遷方式:法律嚴格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采取暴力、威脅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遷。暴力拆遷不僅嚴重侵犯了被征收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產權益,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一旦發現有此類行為,相關責任人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建筑物拆除規范和強制拆遷法律規定,從不同角度保障了拆除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各方權益的平衡。無論是拆除作業的實施者,還是征收拆遷的執行者,都必須嚴格遵守這些規定,確保拆除與拆遷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