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設的持續(xù)演進中,建筑拆除作為舊貌換新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拆除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這一決策并非孤立,而是受到諸多因素的綜合制約,每一個因素都如同精密齒輪組中的一環(huán),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共同決定著拆除工作的走向與成效。
被拆建筑物自身的基本情況是首要考量因素。建筑物的名稱、位置、原用途、施工日期、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等信息,猶如一份建筑的“履歷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技術細節(jié)。知曉這些內(nèi)容,能讓拆除團隊對建筑的過往有所了解,判斷其是否存在特殊設計或施工工藝。例如,一些歷史悠久的建筑可能采用了當時特有的建筑材料與結構方式,這就要求拆除時采取更為謹慎、專業(yè)的方法,避免對可能存在的歷史文化價值造成破壞。
建筑物的規(guī)模是決定拆除方式的重要依據(jù)。地上層數(shù)、地下層數(shù)、占地面積、總建筑面積、結構形式以及基礎形式等參數(shù),直接關系到拆除工作的難度與復雜性。一座高層的框架結構建筑與低矮的磚混結構建筑,其拆除方式必然大相徑庭。高層框架結構建筑由于其高度和結構特點,可能需要采用機械拆除與爆破拆除相結合的方式,借助大型拆除設備和專業(yè)的爆破技術,確保拆除過程的安全與高效;而對于小型的磚混結構建筑,人工拆除或小型機械拆除或許更為合適,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更好地控制拆除進度和精度。
被拆建筑物的材質(zhì)情況同樣不容忽視。混凝土原強度等級及現(xiàn)表面狀態(tài)、碳化深度、鋼筋的品種、材質(zhì)規(guī)格、銹蝕情況、預制構件的現(xiàn)狀及可取性情況等,這些因素影響著拆除的難易程度和安全風險。若混凝土強度高且鋼筋銹蝕程度低,拆除時可能需要更強力的拆除設備和專業(yè)的切割技術;相反,對于碳化嚴重、結構松散的混凝土,拆除過程中則需警惕結構突然坍塌的風險,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同時,若預制構件保存完好且具有再利用價值,在拆除時就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回收這些構件,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利用。
被拆建筑物周邊場地情況對拆除方式的選擇有著直接的限制作用。周邊可用空地大小決定了拆除設備的停放和材料堆放空間;地面上有無其他結構影響著拆除作業(yè)的空間范圍和施工安全;周邊道路情況關系到拆除材料的運輸和大型設備的進出;地下管線或構筑物的情況則是拆除過程中的“雷區(q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fā)嚴重事故,因此在拆除前必須詳細勘察,制定相應的保護和避讓方案;地上高壓電纜、低壓電纜及有線電視傳輸電纜等,也要求拆除作業(yè)保持安全距離,避免對其造成損壞。
相鄰建筑情況也是拆除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因素。相鄰建筑的距離、用途、層數(shù)、結構、老化程度等,都與拆除過程的安全性息息相關。特別是當相鄰建筑為醫(yī)院、幼兒園、科研院所、療養(yǎng)院等人員密集或?qū)Νh(huán)境要求較高的場所時,拆除作業(yè)必須采取嚴格的降噪、降塵和安全防護措施,避免因拆除施工產(chǎn)生的震動、噪音、粉塵等對周邊人員和建筑造成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優(yōu)先選擇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小的拆除方式,如靜態(tài)破碎拆除或局部人工拆除。
現(xiàn)場氣象條件同樣對拆除方式產(chǎn)生影響。施工期間的雨量、風速、風向、風力、積雪量等氣象因素,都可能改變拆除工作的風險系數(shù)。在大風天氣下,爆破拆除或高空拆除作業(yè)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可能導致飛石飛濺、設備失控等危險情況;而在暴雨或積雪天氣,可能會影響拆除設備的正常運行,增加地基的承載壓力,引發(fā)建筑物坍塌等事故。因此,在選擇拆除方式時,必須充分考慮施工期間的氣象條件,合理安排拆除時間和施工方法。
建筑拆除方式的選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綜合考量被拆建筑物自身情況、規(guī)模、材質(zhì)、周邊場地、相鄰建筑以及現(xiàn)場氣象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這些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學、安全、高效的拆除方案,確保拆除工作順利進行,為城市建設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實現(xiàn)安全與發(fā)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