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裝修拆除工程中,防塵工作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任務。拆除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不僅會對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還會對周邊環境、居民生活以及后續裝修工作帶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制定并實施全面有效的防塵措施,是確保裝修拆除工程順利進行,實現環保與健康目標的關鍵所在。
一、拆除前的精心籌備與規劃
(一)科學規劃拆除順序
對于群體工程的拆除,依據風向和周邊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拆除方案至關重要。風向決定了粉塵飄散的方向,周邊環境則包含了居民區、商業區、學校等不同功能區域,這些因素都需要在規劃拆除順序時納入考量。比如,若拆除區域的上風方向有居民區,那么應先拆除靠近居民區一側的建筑,這樣能減少粉塵向居民區擴散的可能性。合理的拆除順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拆除過程中粉塵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為后續防塵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二)徹底清理建筑表面積塵
在拆除作業正式開始前,對建筑物內外表面長期吸附的塵埃以及地面塵埃進行全面清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建筑物表面的積塵在拆除過程中會隨著震動、撞擊等因素飛揚起來,增加空氣中的粉塵含量。通過清掃、擦拭等方式,可以有效減少附著在建筑物表面的塵埃,降低拆除時的粉塵產生量。例如,使用高壓水槍對建筑物外墻進行沖洗,能夠將多年積累的灰塵、污垢等清除干凈;對于室內地面,可以先進行濕拖,再用吸塵器徹底吸凈殘留灰塵。
二、施工過程中的綜合防塵舉措
(一)設置封閉圍護結構
在拆除建筑物前,沿施工現場周圍設置連續封閉圍護是防止粉塵向外擴散的重要手段。圍護的高度根據所在路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城市主要路段人流量、車流量大,對環境要求較高,圍護高度一般不低于2.5m;一般路段則應高于1.8m。圍護的材料可以選用彩鋼板、圍擋布等,這些材料不僅能夠阻擋粉塵,還能起到一定的隔音作用。在局部爆炸法施工中,對爆炸部分進行嚴格配重封蓋,既能防止建筑碎料飛濺傷人,又能有效控制粉塵的擴散。當進行建筑物整體定向爆炸時,用五顏六色編織布關閉整個建筑物外圍,將粉塵包裹在坍塌的廢墟中,極大地減少了粉塵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二)積極采用濕法防塵
濕法防塵是一種簡單、經濟且行之有效的防塵方法。粉塵遇水后容易吸收、凝聚、增重,從而大大減少粉塵的產生和擴散。在實際工程拆除前,可以提前將拆除的建筑物淋濕,使建筑材料表面形成一層水膜,抑制粉塵的飛揚。在拆除過程中,一旦出現揚塵現象,及時用消防車降塵,利用高壓水槍將水噴灑成細密的水霧,與空氣中的粉塵顆粒結合,使其沉降到地面。此外,定時霧化施工現場噴水也是許多施工現場常用的方法,通過在施工現場設置噴霧裝置,定時向空中噴灑水霧,能夠凈化施工現場的空氣環境,保持空氣濕潤,減少粉塵的懸浮。
(三)合理安排施工時間
避免在強風天氣進行施工是控制粉塵污染的重要策略。強風會使拆除過程中產生的粉塵迅速擴散,擴大粉塵污染的范圍,對周邊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一般來說,四級以上風力的天氣應停止粉塵作業。在施工計劃安排時,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合理調整拆除工作的時間,盡量選擇風力較小、天氣穩定的時段進行拆除作業,以減少粉塵對環境的影響。
(四)強化運輸管理
加強對運送路途和運輸車輛的管理,是防止粉塵擴散的關鍵環節。對拆除區域的運送路途進行硬化處理,減少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同時,安排專人對道路進行灑水清理,保持路面濕潤,降低粉塵揚起的可能性。運輸車輛進出現場時要進行“洗腳”,即對車輪進行清洗,防止車輪帶泥行駛,污染周邊道路。車輛必須進行封蓋運輸,避免物料沿途遺灑,減少在運輸過程中因風吹等因素導致的粉塵飛揚。
三、持續監測與個體防護
(一)空氣質量監測與應對
在拆除現場內外設置空氣質量監測點,實時監測施工區域及周邊的空氣質量。通過專業的監測設備,對空氣中的粉塵濃度、顆粒物含量等指標進行監測。一旦發現空氣質量超標,立即分析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例如,如果監測到粉塵濃度過高,可以增加濕法防塵的頻率和強度,加大噴霧裝置的噴霧量;如果是運輸環節導致的粉塵污染,加強對運輸車輛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各項防塵措施落實到位。
(二)個體與環境保護
個體防護是防塵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采取其他防塵措施的基礎上,為施工人員配備各種防護用品,如口罩、防塵口罩、防塵面具、防塵頭盔等,進一步防止粉塵吸入,減少粉塵對人體的危害。施工人員在作業過程中必須正確佩戴防護用品,定期更換,確保防護效果。同時,對于周邊環境和生態,也可采取短期保護措施,如在拆除區域周邊種植一些具有吸塵、凈化空氣作用的植物,或者對周邊的水體進行隔離保護,防止粉塵污染水體。
裝修拆除的防塵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拆除前的規劃、施工過程中的措施實施到持續的監測與個體防護,各個環節緊密配合,多管齊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粉塵污染,保障施工人員的健康,保護周邊環境,實現裝修拆除工程的綠色、環保、安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