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施工領域,混凝土工程是保障建筑結構安全與穩定的核心環節。然而,脹模作為混凝土工程中常見的弊病之一,不僅會影響構件的外觀質量,嚴重時更會威脅結構的受力性能。深入剖析脹模的產生原因,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并掌握合理的處理辦法,是確?;炷凉こ藤|量的關鍵所在。本文將圍繞混凝土工程脹模問題,從現象描述、原因分析、預防措施到處理辦法展開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一、脹模現象描述:直觀呈現質量隱患
在混凝土澆筑成型后,柱、墻、梁等構件表面常出現凹凸不平與鼓脹現象。這種外觀缺陷不僅影響建筑的美觀度,更重要的是會導致構件尺寸偏離設計標準。例如,在高層建筑的剪力墻施工中,脹??赡苁箟w厚度超出設計要求,導致空間使用面積減少;在框架結構的立柱施工中,脹??赡茉斐芍w截面尺寸不規則,影響結構的受力均勻性。嚴重的脹模問題還需進行剔鑿處理,這不僅增加了施工成本和工期,還可能對混凝土內部結構造成二次損傷,降低結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二、脹模原因深度剖析:多維度探尋根源
(一)模板及支撐體系缺陷
模板支架和支撐系統是混凝土成型的關鍵保障。若支撐不牢固或剛度不足,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巨大的側壓力會使模板局部產生側向變形,從而引發脹模。例如,在一些臨時搭建的支撐體系中,因材料選用不當或搭設不規范,無法承受混凝土的側壓力,導致模板變形。此外,模板支撐數量不足、穿墻螺栓未鎖緊,也會使結構在混凝土壓力下向外膨脹。在實際施工中,部分項目為追求進度,減少支撐材料用量或未嚴格按照設計要求緊固穿墻螺栓,最終造成脹模問題。
(二)混凝土澆筑操作不當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是脹模的重要誘因。未按操作規程分層澆筑,一次性下料過多,會使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瞬間增大,超出模板的承載能力。例如,使用吊斗直接往模板內傾倒混凝土,會導致混凝土堆積不均勻,局部壓力過大。同時,振搗混凝土時,若長時間振動鋼筋和模板,會破壞模板的穩定性,使模板發生位移或變形,進而引發跑?;蛎浤!?/strong>
(三)模板材質與拼接問題
在鋼木模板結合使用的場景中,由于木模側向剛度較差,結合部位成為薄弱環節。當混凝土側壓力作用時,木模容易發生鼓脹,導致整個模板體系失穩。此外,模板拼接不嚴密、縫隙過大,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也會出現漏漿現象,影響混凝土的成型質量,并可能間接導致脹模。
三、預防措施構建:筑牢質量防線
(一)強化模板及支撐體系設計與施工
模板支架及墻模板斜撐應安裝在堅實的基礎上,如支護樁,并確保有足夠的支承面積。通過計算確定合理的支撐間距和支撐形式,保證支撐體系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對于柱模板,應設置足夠數量的柱箍,尤其是在柱底部,由于混凝土水平側壓力較大,需適當加密柱箍,增強模板的抗側壓能力。在安裝過程中,嚴格控制穿墻螺栓的間距和緊固程度,使用扭矩扳手確保螺栓達到設計的預緊力。
(二)規范混凝土澆筑流程
混凝土澆筑前,需對模板的尺寸、位置進行仔細檢查,確認支撐牢固、穿墻螺栓鎖緊。一旦發現松動或偏差,及時進行調整和加固。在澆筑過程中,嚴格執行分層澆筑原則,第一層混凝土澆筑厚度控制在50cm左右,然后均勻振搗密實。上部墻體混凝土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超過0.5m,避免一次性下料過多。同時,采用正確的振搗方法,避免振搗棒長時間接觸鋼筋和模板,防止模板移位變形。
(三)優化模板材質與拼接工藝
優先選擇質量可靠、剛度符合要求的模板材料。在鋼木模板結合使用時,對木模進行加固處理,如增加木方背楞數量,提高木模的側向剛度。模板拼接處應嚴密,采用海綿條、密封膠等材料填充縫隙,防止漏漿。此外,定期對模板進行檢查和維護,及時更換變形、損壞的模板,確保模板體系的整體性能。
四、處理辦法詳解:科學修復質量缺陷
(一)輕微脹模處理
對于不影響結構質量的輕微凹凸鼓脹,可采取局部剔鑿和修補的方式進行處理。首先,使用小錘、鑿子等工具對脹模部位進行剔鑿,使表面平整,剔除松動的混凝土顆粒。然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漿進行修補,修補前需將基層表面清理干凈并濕潤,以增強新舊材料的粘結力。對于對外觀質量要求較高的部位,也可采用比原混凝土高一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進行修補,修補后加強養護,確保修補部位與原構件外觀一致、性能可靠。
(二)嚴重脹模處理
當脹模影響到結構受力性能時,情況較為復雜,需會同設計、監理等相關部門共同研究處理方案。一般來說,可能需要拆除部分已澆筑的混凝土,重新支模澆筑;或者采用加固補強的方法,如粘貼碳纖維布、增設鋼板等,增強構件的承載能力。在處理過程中,嚴格按照處理方案執行,確保施工安全和處理效果。處理完成后,需對構件進行檢測驗收,通過強度檢測、外觀檢查等手段,確保構件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混凝土工程脹模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原因分析、預防措施和處理辦法三個方面系統發力。通過深入了解脹模的成因,在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預防措施,能夠有效減少脹模問題的發生;而對于已經出現的脹模現象,采取科學合理的處理辦法,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對工程質量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混凝土工程的質量,為建筑的安全與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