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改造與拆除工程中,當面臨破碎拆除原有地下基礎梁這項任務時,土方是否需要挖除成為一個關鍵考量點,這并非簡單的“一刀切”決策,而是需要綜合權衡多方面因素。
從施工便利性角度出發,如果土方不先行挖除,基礎梁大半部分甚至全部掩埋于土中,這會給拆除作業帶來諸多阻礙。拆除工人難以精準定位基礎梁的具體位置、尺寸與走向,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極大影響拆除效率。例如,使用風鎬、電鎬等拆除工具時,土壤的存在會限制工具的揮動幅度與著力點,使得破碎混凝土的進程變得緩慢且艱難。而且,基礎梁中的鋼筋在土方掩蓋下更難處理,切割、彎折鋼筋時,工人不僅操作施展不開,還面臨土方坍塌掩埋工具甚至傷人的風險。
安全風險防控層面,保留土方不動可能隱藏巨大隱患。基礎梁作為建筑重要的承重部件,在拆除過程中結構穩定性逐漸瓦解,其周邊土體受力狀態也隨之改變。若土方未挖除,一旦基礎梁破碎引發土體松動,極易造成大面積坍塌事故,危及現場施工人員生命安全。尤其是在地下水位較高地區,土方中飽含水份,基礎梁拆除后,水流可能裹挾著松散泥土迅速涌入作業區,引發更嚴重的水患與土體滑坡,其后果不堪設想。
工程成本核算維度,土方挖除與否對成本有著顯著影響。不挖除土方看似節省了前期挖掘工序的開支,但卻可能在后續拆除作業中因效率低下、工具損耗增大以及安全防護成本飆升而得不償失。一方面,拆除耗時延長,人工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為應對潛在風險,如搭建更堅固的臨時支撐、增加監測設備頻次等,額外費用源源不斷產生。相反,若前期合理規劃土方挖除,雖然開挖成本直接產生,但后續拆除能高效進行,綜合成本或許更優。
再看后續工程銜接方面,若拆除地下基礎梁后緊接著有新建項目,如重新規劃地下室布局、建造新的基礎承載體系,土方挖除此時就顯得尤為必要。挖除后的空曠場地便于新基礎的定位、放線與施工,避免新老基礎相互干擾,也為新工程的地下防水、排水等工序創造良好開端。倘若土方未動,后續工程進場后還需二次清理土方,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因二次擾動土體影響周邊建筑已有的沉降平衡,引發新的工程問題。
然而,并非所有情況都適宜挖除土方。當場地周邊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線錯綜復雜時,大規模土方開挖可能對鄰近建筑基礎造成擾動,引發沉降、裂縫等問題,同時極易挖斷管線,帶來停水停電、通訊中斷等一系列次生災害。此時,若基礎梁拆除規模較小、對施工精度要求不高,通過精細設計拆除方案,采用小型設備、局部掏挖等特殊手段,在盡量少動土方的情況下完成拆除任務,或許是更為妥當的選擇。
綜上所述,破碎拆除原有地下基礎梁時,土方是否挖除需要全面權衡施工便利性、安全風險、工程成本以及后續工程銜接等諸多因素,依據現場實際情況制定最為合理的方案,方能確保工程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