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施工領域,混凝土構件漲模是常見且不容忽視的質量問題。漲模不僅影響構件的外觀質量,還可能對結構性能產生潛在威脅。因此,深入了解漲模的成因,掌握有效的預防措施和科學的處理方法,對于保障建筑工程質量、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圍繞混凝土構件漲模問題,展開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一、混凝土構件漲模的成因深度剖析
(一)技術交底與模板加固缺失
在混凝土澆筑施工前,技術交底工作的不到位是引發漲模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交底旨在將施工工藝、質量標準、操作要點等關鍵信息準確傳遞給施工人員。若交底工作流于形式,施工人員對模板加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不了解正確的加固方法,就容易導致模板加固不牢固。
模板加固環節是確保混凝土構件成型質量的關鍵。當模板加固措施不完善,如對拉螺栓數量不足、間距過大,模板支撐體系不穩定,立桿基礎不堅實、間距不合理等,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難以承受混凝土產生的側壓力,從而發生變形、移位,最終引發漲模現象。例如,在一些工期緊張的項目中,為加快施工進度,模板加固工作被簡化,未嚴格按照施工方案執行,使得模板在混凝土側壓力作用下失去穩定性。
(二)混凝土澆筑工藝不規范
柱構件出現漲模情況嚴重,很大程度上與混凝土澆筑工藝不規范有關。柱體澆筑高度較高,若未進行分層澆筑,一次性將大量混凝土倒入模板內,會使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瞬間急劇增大。過高的側壓力超出模板的承載能力,導致模板變形,進而引發漲模。同時,混凝土澆筑速度過快、振搗方式不當,如振搗棒長時間振搗同一部位,也會使混凝土側壓力集中,加劇模板的變形風險 。此外,澆筑過程中未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度過大也會增加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提高漲模發生的概率。
二、混凝土構件漲模預防的技術措施
(一)強化施工前檢查與技術交底
在混凝土澆筑前,建立嚴格的模板檢查制度至關重要。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質量管理人員,對模板的安裝質量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模板的位置、尺寸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模板的平整度、垂直度是否達標,模板支撐體系是否牢固,對拉螺栓是否擰緊,模板拼縫是否嚴密等。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整改,確保模板在澆筑前處于良好的狀態。
同時,做好詳細、深入的技術交底工作。技術交底應采用書面與現場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要向施工人員傳達施工方案中的技術要求,還要結合實際案例,講解模板加固、混凝土澆筑等關鍵環節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通過現場示范和答疑,確保施工人員真正理解并掌握施工技術,提高施工操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二)規范混凝土澆筑工藝
對于柱構件等高度較高的混凝土構件,嚴格執行分層澆筑工藝是預防漲模的有效措施。根據構件的高度、混凝土的性能等因素,合理確定每層的澆筑厚度,一般每層澆筑厚度不宜超過500mm 。分層澆筑能夠有效分散混凝土的側壓力,避免側壓力集中對模板造成過大的沖擊。在澆筑過程中,控制好澆筑速度,避免過快澆筑。同時,采用正確的振搗方法,振搗棒應快插慢拔,插點均勻,振搗時間不宜過長,以混凝土表面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漿為準。此外,根據不同的施工條件和混凝土配合比,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確保其在合理范圍內,降低混凝土側壓力對模板的影響。
三、混凝土構件漲模的科學處理方法
(一)精細剔鑿與基層處理
當混凝土構件出現漲模后,首先要對漲模處的混凝土進行剔鑿處理。剔鑿時,應使用合適的工具,如小錘子、鑿子等,按照從外向內、分層剔鑿的原則,小心謹慎地將漲模部分的混凝土剔除。在剔鑿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結構鋼筋,避免損傷鋼筋。剔鑿完成后,混凝土表面應平整,無松動的石子和混凝土顆粒。
剔鑿完成后,用清水對剔鑿部位進行充分沖洗,將表面的灰塵、碎屑等雜質清理干凈,并讓基層充分濕潤。濕潤時間應根據環境條件和混凝土的吸水情況確定,一般不少于24小時,以確保后續修補材料與基層能夠良好粘結。
(二)專業修補與養護
采用與原結構混凝土相同的水泥,按照1:2 - 1:2.5的比例配制水泥砂漿。在配制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水泥和砂的用量,確保砂漿的配合比準確。配制好的水泥砂漿應攪拌均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將配制好的水泥砂漿涂抹在剔鑿面上,使用刮刀等工具將砂漿刮平壓光。涂抹過程中,要注意控制砂漿的厚度,確保表面平整、光滑,與周邊混凝土表面銜接自然。修補完成后,及時對修補部位進行養護。養護方法可采用覆蓋塑料薄膜、灑水等方式,保持修補部位濕潤,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在養護期間,要避免修補部位受到碰撞、踩踏等外力作用,確保修補砂漿的強度能夠正常增長,達到與原混凝土相近的性能。
混凝土構件漲模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成因分析、預防措施和處理方法三個方面綜合施策。通過深入了解漲模的原因,在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預防措施,能夠有效減少漲模問題的發生;而對于已經出現的漲模現象,采取科學、規范的處理方法,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對工程質量的影響,確保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