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新前奏:下定決心破舊迎新
買下這套二手房的時候,我就知道一場“硬仗”在所難免。它在歲月里歷經了好幾撥租客的折騰,原本的模樣已變得有些滄桑雜亂。特別是水電系統,一想到那些隱藏在墻壁和地面下不知被怎樣使用過的線路與管道,我心里就直打鼓,為了日后居住的安心,果斷決定水電全部重新布局,徹底來一次大換血。
再瞧那地板磚,暗沉又老氣的顏色實在不符合我的審美,樣式也是過時已久,仿佛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于是砸地重鋪瓷磚這件事也被迅速提上日程。還有房屋格局,之前的設計顯然跟不上現代生活的節奏,各個功能區劃分混亂,空間利用低效,那些非承重墻隔出的空間別扭又局促,統統拆掉才能讓新布局有施展拳腳的余地。
二、籌備階段:尋得靠譜工長,敲定拆除方案
有了改造方向,接下來就是尋找能將藍圖變為現實的施工團隊。在多方打聽、反復對比后,我幸運地聯系到一位經驗豐富的個人工長。和他深入交談,從施工流程、材料選擇到工期安排,每一個細節都仔細研討,最終敲定了裝修合同。其中拆除部分起初談好的價格是 8000 元,這費用涵蓋拆除作業以及后續至關重要的垃圾外運環節,畢竟建筑垃圾的處理可是個大麻煩,如果自行處理,不僅要找運輸車輛,還得聯系合法的傾倒場地,交給工長一站式解決,省心不少。
按照最初計劃,客廳和臥室的地磚只拆除表面瓷磚,想著后期采用薄貼工藝鋪上 1500 * 750 的大尺寸瓷磚,既節省空間又美觀大氣。工長也依照這個方案安排工人進場施工,本以為一切都會按部就班地順利推進,沒想到拆除工作剛進行到一半,問題就接踵而至。
三、拆除風波:半路調整,成本增加
工人們拆除瓷磚表面時,我去現場查看進度,這一瞧可傻眼了。原有的砂漿層在拆除過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坑洼不平、松散破碎的情況十分普遍。工長皺著眉頭跟我解釋,這種狀況下若繼續堅持薄貼方案,不僅難以達到理想的鋪貼效果,瓷磚空鼓、脫落的風險極高,而且對貼磚師傅的手藝要求近乎苛刻,稍有差池,后續麻煩不斷。
思來想去,為了保證工程質量,確保新家的地面能經得起時間考驗,我和工長商議后決定改變策略,將地面全部拆除,回歸到原始的基層狀態,再按照常規方法貼磚。這意味著拆除工作量大幅增加,工人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鏟除殘余的砂漿、清理地面,額外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都得考慮進去,所以不得不增加 3000 元費用。雖說有些心疼這突然多出來的開支,但為了長遠的居住體驗,咬咬牙也認了。
四、拆除收官:核算成本,總結經驗
一番折騰后,拆除工作終于圓滿結束,從最初圖 1 展示的略顯雜亂、陳舊的地面,到最后完全袒露、等待新生的基層,整個房子仿佛完成了一次“蛻變”前的洗禮。算下來,拆除部分一共花費 1.1 萬元,而我的房子建筑面積是 155 平,這個價格究竟合不合理呢?我心里也在暗自琢磨。
橫向對比同小區其他業主的二手房拆除花費,有的人家因為拆除項目少,像只簡單拆除幾面非承重墻、更換門窗,費用在 5000 - 6000 元左右;有的房子面積小但拆除徹底,包括廚衛全拆、全屋墻面鏟除等,花費也接近 1 萬元。我家面積較大,又經歷了從半拆到全拆的變動,綜合來看,這 1.1 萬元的拆除價格還算在合理區間內。
回顧這次拆除過程,真是充滿了曲折與挑戰。一方面,前期規劃雖然盡量周全,但實際操作中還是難以避免地遇到意外狀況,這也讓我深刻認識到二手房翻新的復雜性,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環節都可能暗藏玄機,影響整個工程走向。另一方面,遇到問題及時與工長溝通、共同決策調整方案是關鍵,要是為了節省那幾千元硬著頭皮按原計劃薄貼,日后地面出現問題,返工成本只會更高,得不償失。
接下來,水電改造、瓷磚鋪貼等后續工序即將登場,我也會持續記錄這次二手房翻新之旅,把每一個細節、每一筆花費都如實分享,希望能給同樣走在翻新路上的朋友們提供一些參考,讓大家少踩坑,順利打造出夢想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