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房地產市場中,一種頗為矛盾且引人深思的現象正頻繁上演:開發商按照相關規范要求精心配備的建筑配件,到了業主手中,卻往往成了裝修時急于拆除的對象,由此引發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愈發凸顯,令人堪憂。
新交房小區里,裝修拆改產生的建筑垃圾堆積如山,這已然成為了常見的“風景”。無論是嶄新的房屋欄桿、暖氣片,還是混凝土墻體、水電管線等,本應是保障居住舒適度與安全性的必備設施,卻在業主眼中淪為了“建筑廢料”,被隨意拆除丟棄,不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還給周邊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就拿鄭州某新交房小區來說,光是欄桿這一項,整個小區拆改下來的價值竟高達 30 多萬,如此龐大的數字著實讓人驚訝不已,而這僅僅是眾多被拆除配件中的一部分,若算上其他諸如門、窗、地暖等配件,浪費的金額更是難以估量。
細究業主們熱衷于拆改的原因,實則是多方面的。從質量擔憂角度來看,正如劉先生所顧慮的,工程用材料和自家使用的標準、型號存在差異,即便一些材料能滿足規范要求,但業主出于對長期使用品質的考量,寧愿花費高昂的拆改費用去更換。像水電改造,有的業主光改水電就支出 2 萬元,拆地暖、新裝地暖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無疑體現出業主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以及對原配設施的不信任。
再者,審美與功能需求不符也是重要因素。不少業主覺得開發商交房時裝的欄桿、門窗等與自家期望的裝修風格格格不入,或者像塑鋼推拉窗存在軌道易存灰、難打理、漏風以及防寒保暖性差等使用問題,為了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和居住體驗,便選擇拆除更換。還有出于安全考慮的,像岳先生所在小區因入戶門過于簡單、安全性欠佳,大部分業主都進行了更換,岳先生沒換卻遭遇了入室盜竊,這也側面反映出業主對于安全保障的重視程度,促使他們對原配設施“痛下殺手”。
從時間線來看,這種建筑拆改現象并非個別情況,而是貫穿了商品房蓬勃發展的整個周期,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從北方的大連到南方的海口,從西部的西安到東部的南京,無一幸免。無論是商品房小區還是安置房小區,業主們在裝修時進行拆改的情況屢見不鮮,早些年交付的低價經適房小區,拆改項目甚至更多,裝修費用占房價的近一半,足見其普遍性。
然而,這一現象背后,開發商也有著自己的無奈。相關建筑規范明確要求必須配備諸如欄桿、采暖設施、水電系統等,這是從保障居住基本安全和功能的角度出發制定的標準,若不按規定配置,樓盤便無法通過驗收,拿不到售樓文件。所以,開發商明知部分設施可能會被拆除,卻也只能照章辦事,這就造成了一邊是不得不裝,另一邊卻是裝了就拆的尷尬局面。
這種建筑拆改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首先,大量建筑垃圾的產生給城市的垃圾處理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原本有限的垃圾處理資源被這些本可避免的廢棄物占據,處理成本不斷攀升。其次,拆改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噪音、粉塵等,嚴重干擾了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鄰里之間常因這些問題產生矛盾。更為關鍵的是,頻繁且不規范的拆改還可能對房屋結構造成損害,威脅到房屋的安全性和整體使用壽命,為日后的居住埋下隱患。
面對這一痛點,有專家提出精裝房或許是解決之道。精裝房由開發商統一進行裝修,從設計階段就能綜合考慮整體風格、功能需求以及質量把控,避免業主后期因不滿意而進行大規模拆改。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開發商需要在裝修品質、材料選用、風格多樣化等方面下足功夫,切實滿足不同業主的期望,同時,相關部門也可進一步完善建筑規范,在保障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賦予更多靈活性,引導開發商提供更貼合業主實際需求的產品,如此,才能有望減少這種建筑拆改浪費的現象,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的有效保護以及居住品質的真正提升,讓新房裝修回歸到更理性、更環保、更高效的軌道上來。
總之,建筑拆改浪費問題亟待各方重視并共同尋求解決辦法,不能讓這種資源與財力的雙重浪費持續下去,讓每一份投入都能真正轉化為舒適、安全的居住價值。